伍志华 杨少华
二、一江山岛战役支前动员实践
毛泽东得知一江山岛战役辉煌战绩的消息十分兴奋,高度赞扬“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 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毛泽东的褒奖,不仅仅是对参战部队英勇善战的充分肯定, 更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战争创新发展实践的充分肯定。
为全面配合陆、海、空军作战部队解放一江山岛, 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浙江省黄岩支前办事处”,在黄岩召开浙江沿海10 县(市)负责人支前会议,全面部署支前工作。会后,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县、区、乡层层建立和加强了支前领导机构。地处海防前哨的海门区人民政府, 成立了由区长任主任的支前委员会, 下设渔民支前大队、担架大队、运输队、救护队、消防队、洗衣队、码头指挥所、物资供应组、临时急救站等一整套支前组织。支前工作范围大、领域广,除各行业工人、各乡镇农民、各机关干部外,还有中小学教师、中学生,甚至连小学生也都主动要求参加支前。海门区人民政府通过有线广播、展览会、黑板报、街头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支前工作的意义,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抢劫、袭扰、轰炸沿海地区, 残害人民群众的罪行,特别是通过为期十天的“一定要解放台湾”图片展览,以及对美帝国主义、蒋匪帮残害人民血腥统治的控诉后, 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援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的爱国热情。他们一致表示:“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船有船、要血有血”,“部队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全战区没有一个阶层 (单位)不参加的。仅海门区就有4130 人(含已加入民兵组织者3300 余人) 参加, 其中工人1180 人、农民593 人、机关干部483 人、船员424 人、渔民564 人、教师41 人、学生265 人、居民580 人,真正做到了全民动员,全民支前。
(一)装备物资支前动员
一江山岛战役投入规模虽然不大,但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动员大量的装备与物资。1954 年12 月20 日,“前指”召开后勤保障会议,副司令员林维先公布了一组数字:“按照参战部队的百分之二十五伤亡人数计算,需800 至1000 份战伤救护器材;按照实战需要, 应前运各种弹药1728 吨,并储备各种弹药817 吨; 另需准备各种舰艇油料5175 吨及粮食、副食品等大量供给物品。”为支援部队作战,上海市、浙东沿海各级政府从地方动员了大量的物资与装备, 为海上参战部队补给各种油料5175 吨、物资3500 吨、各种炮弹6 万多发。温州专员公署要求各县对战备物资做到预先掌握,保证部队、民工战时的需要。海门区供销合作社在“民用服从军需物资货源供应”的方针指导下,组织力量到头门山岛设立流动供应组,克服困难,尽可能寻找货源,完成多批物资保障任务,保证部队到哪里,物资供应到哪里。如当时海岛天气较冷, 部队要求供应毛线衣,供销社马上动员组织女工,利用当地的毛料为战士打织加工毛线衣。其他如衬衣、手套、布鞋等也都是动员女工赶制出来的。从开始到结束,共供应物品数量计总金额达30714 元。
(二)交通运输支前动员
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共上海市委,在得知前线急需登陆船只后, 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工、商、港务局各界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全力支持。经过各方努力,很快筹集了各种登陆舰艇45 艘、机帆船23 艘,连同原有的支援舰艇在内, 参战舰艇达到186 艘,于 1955 年1 月13 日集结到穿山港。战斗打响时,沿海各区(县)人民群众积极支前的状况十分壮观。在通往海门的公路上飞驶着一辆辆运送支前物资的汽车, 在通往前线的渡口内穿梭着一艘艘渡轮,4100 多名支前民兵群众紧张地忙碌着,前方与后方、部队与群众紧密配合。
(三)技术保障支前动员
当时部队作战舰艇不足, 战士不熟悉海洋情况。为配合部队练兵,中共台州市委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帮助参战诸军(兵)种部队开展战前训练,在木船上架起了火炮,模拟“炮船”练兵;并抽调一批有经验的船老大当舵手,参加海上战前练兵,帮助战士了解风向、潮流,掌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传授掌舵技术。此外,由于临时筹集的船只类型复杂,性能不一,多无战斗和通信设备,有的还缺船员,只能临时安装通信设备和战斗设施。中共上海市委动员造船厂、海运局、打捞公司等单位再次给予支援, 既临时动员抽调一批登陆船艇前往保障,又动员抽调舵工、轮机工、帆缆工等技术人员111 名随船艇配合,以土洋并举、军民结合的办法弥补参战部队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
(四)医疗卫生支前动员
转运伤员是战斗中繁重的工作。地处作战前沿的海门区, 为了做好伤员的转运工作, 紧急动员了61 名船工,驾驶着5 艘船艇,冒着枪林弹雨,连续两昼夜往返13 趟,运送伤员和烈士遗体。在首批伤员靠岸后,又动员了 1000 多名担架队员,又快又稳地把伤员送往各急救点。在海门人民医院、东山头、北济工会等地都开设急救站,动员组织了28 位医师、护士和350 名临时护理员,对伤病员进行手术、包扎和护理。轻伤员就地处理妥当,重伤员则在抢救包扎后急送黄岩人民医院和台州医院。先后共抢救伤员474 人,动员 115 位青年为急救伤员输血, 输血总量达2 万毫升。
(五)政治攻势支前动员
一江山岛守敌中有一部分人是被胁迫退踞海岛的。一方面他们不愿意继续跟随国民党危害人民残害同胞; 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大陆政策不甚了解,对回归大陆心存顾虑。为表达我作战决心,宣传优待政策,分化和瓦解敌军,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对所属单位作出了“进行政治攻势支前”指示。海门区渔民协会海上支前大队第二中队在接到上级指示后,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想方设法主动开展政治攻势支前活动,先后23 次利用漂浮物,放送 “蒋军官兵安全归来证”、“我国建设新成就”、“我国政府声明”和春节糕点等 27.8 万多件宣传物品,对瓦解敌军、解放一江山岛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
三、一江山岛战役支前动员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支前动员实践,是建国初期我军渡海登岛战役支前动员工作的典范,也是浙、沪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主动探索敌变我变新情况下,创新支前动员工作的大胆尝试,其经验十分宝贵, 对信息化条件下高效组织实施支前动员工作, 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支前动员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曾指出: “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未来战争,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前为后盾, 就不能有效地战胜敌人。一江山岛战役中,我军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全胜,是同浙、沪人民特别是台州地区人民的努力生产、全力支援分不开的。当时台州地区经济结构还很落后, 主要以分散、简单的小农经济为主,近代工业和近代交通工具极少。为了支援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战斗, 人民群众边参战支前、边生产建设,克服了落后生产方式带来的重重困难,节衣缩食,全力以赴为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未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 由于人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没有变, 物质是进行战争的基础这个规律没有变, 所以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战争仍然是联合作战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没有人民的支援,就没有战争的胜利。因此,要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必须高度重视支前动员的支撑和后盾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应根据战时可能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支前动员工作,传承好人民战争的红色基因。
(二)支前动员应加强领导统一筹划
支前动员规模较大、涉及面广,且战时运用的要求很高, 必须加强领导统一筹划。应当在平时机制基础上,建立和充实各级支前组织领导机构,调整和健全支前动员组织, 将支前保障计划纳入战役总体计划, 通盘考虑统一筹划,科学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并随着战况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例如一江山岛战役中, 为了提高战役支前工作效率, 浙江省成立了由副省长杨思一任主任、设于黄岩县的“浙江省黄岩支前办事处”,并规定由该办事处对整个战役支前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鉴于此,信息化条件下,为了能确保支前动员顺利进行,发挥好其应有作用,各级军事机关和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应根据战争需求,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自上而下地组织和建立起统一的联合指挥机构和专向指挥机构,并构建上下顺畅的指挥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和加强相关组织机制, 并尽早制定与本地区军事斗争任务相匹配的支前动员计划。通过支前动员计划的制定和施行,使各级任务明确具体、职责履行到位,号令畅通无阻、运行灵敏高效。
(三)支前动员应因情顺势灵活应对
一江山岛支前动员实践启示我们,战争过程中情况复杂多变,支前动员必须因情顺势灵活应对。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是“六维一体”、体系对抗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且呈非线式、非接触式、非对称式,敌打击纵深大、精度高、破坏性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仅战机稍纵即逝,而且支前动员实施的良机也稍纵即逝。因而支前动员工作的组织准备和实施也应因时因地因情而变,灵活机动。各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在组织实施支前动员工作时, 既要强调针对性的充分有效准备,更要强调因情而异、顺势而为,善于根据战争态势的发展变化, 适时调整支前动员的部署、规模、内容、方式及实施方法, 以适应战场情况不断发展变化对支前动员工作的新要求。
(四)支前动员应完善机制无缝对接
军队与政府分别是军事需求的提出者和落实者, 战时高效的支前动员主要依赖于完善的军事需求与保障对接机制。在一江山岛战役中,台州市政府根据战役需求,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各项人力、物力征集及使用制度。如:公粮制、临时民工制、常备民工制,以及粮食的加工、储存,军鞋、军袜和其他军需物资的征集等制度。并围绕前线补给需求建立了供应站等组织。同时还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组成各级支前机构,以“一切为了前线胜利”为指导思想, 统一筹划和领导本地区的所有支前工作,统一供需程序和规则,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真正实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血有血”,使支前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工作均快速高效满足了三军作战需要。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空间广泛,作战节奏加快, 对快捷利用社会资源要求更高。因而支前动员更需建立无缝对接的动员机制, 加速动员信息流速,缩短需求与供给的衔接过程。各级军事机关和地方政府,应当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 的思路,明确各自职责和行为规范,明确供需程序和规则, 依法建立完善监督、指导、评估机制,确保战时各级供需行为稳定运行。
(五)支前动员应瞄准前沿创新发展
一江山岛战役支前动员行动,突出体现了适应海岛联合作战特点,强化针对性精准性支前保障, 有效助推了人民军队战斗力生成和提升, 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全面创新发展理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瞄准前沿创新发展支前动员工作, 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 使战场空间立体多维化、战争形态电磁信息化、战争进程集约快速化、支前保障艰难复杂化,不仅对联合作战的各军(兵)种部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也对联合作战背景下支前动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一江山岛战役支前动员中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认真研究探索现代条件下支前动员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力争做到支前动员准备全面有效、支前动员实施快速高效、支前动员防护严密奏效、支前动员指挥灵敏高效, 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续写“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新篇章,确保“靠山”靠得牢,军队能打赢,江山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