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华 杨少华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旧称海门区)近海———台州湾东侧,距海岸线30 公里,北至头门山9 公里,南至大陈岛17 公里,是浙东沿海的重要门户和军事要塞,也是当年盘踞在大陈岛国民党军的外围重要据点、窜犯大陆的重要基地。
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支持配合下,在这里打过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成为我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登岛作战的经典战例,广为流传。在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浙江军事斗争任务日趋繁重的今天,重温一江山岛辉煌战史,学习一江山岛战役支前动员经验,对于民兵预备役人员强化忧患意识、增强战备观念,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支前动员新方法、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山岛战役基本经过
一江山岛分南一江山、北一江山,两岛相隔100至200米, 总面积1.7平方公里。该岛地形狭窄陡峻,地貌光秃,没有梯田,不易攀登。岛周系岩岸,可供攀登地段全长不到1000米。
一江山岛守敌司令部下辖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4中队及炮兵第1中队,共1087人,其成员大部分为土匪、地主恶霸和特务,政治上极为反动顽固。其最高指挥官王生明,于1954 年10月由陆军198师副师长转任一江山地区司令,1955年元旦被蒋介石授予“克难英雄”荣誉称号。守敌经长期设防,岛内已形成三层永备工事的环形防御体系,火网严密,易守难攻。
一江山岛战役,始于1954 年3 月 18 日,止于1955 年1 月18 日(历时 10 个月)。我参战部队在中央军委、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充分准备,一举登陆成功,全歼岛上守敌, 迫使大陈列岛之敌全部撤退,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提前完成了大陈列岛地区作战任务,实现了浙江省全境彻底解放。
1950年, 我军解放舟山群岛后,退踞台湾、金门、马祖、大陈列岛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经常从空中和海上对我海上交通、渔民生产进行骚扰和破坏, 并向我内陆派遣特务,扰乱社会治安。妄图以前沿岛屿为跳板,向大陆实施“反攻”。为打击国民党在大陈、一江山海域舰艇的破坏活动, 支援我整个东南沿海对敌斗争,我军于1954年5月,解放了东矶列岛, 并在头门山、白夹山配置了 130mm海岸炮兵连,开设了鱼雷快艇临时基地。东矶列岛的解放,使大陈、一江山、渔山的国民党残军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国民党为加强各岛防御、阻遏解放军进一步解放沿海岛屿和台湾,于1954年12月3日同美国政府正式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并将“协防”范围由台湾海峡扩大至浙闽沿海。为挫败美蒋“协防”阴谋,维护我海上交通、渔民生产和社会治安,经中央军委批准, 华东军区成立了由张爱萍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海、空军和浙江军区首长为副司令员的浙东前线指挥部,决心攻占上、下大陈和一江山岛。整个战役历经3个阶段:
(一)空中较量
战役第一阶段是空中较量(1954年3月18日至7月6日), 核心任务是争夺制空权。我海军航空兵和空军针对敌机小编队、单批单架对我偷袭骚扰的特点,依据“避免造成国际形势过分紧张” 的方针, 本着既不主动惹事,也不示弱退让的原则,采取小打小敲、积小胜大的战术手段,远伸歼敌,迫使敌机不敢随意窜入我战区上空,一江山岛地区地形略图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张爱萍(右二)、参谋长王德(左一)、178团副团长毛张苗(右一)在头门山岛勘察地形,研究战法胜利夺取了战区制空权。在近4个月的制空权争夺战中, 我空中部队共起飞歼击机122批279架次,先后进行了10次激烈的空战,击落敌机11架,击伤敌机5架,我军无损失。
(二)海上封锁
战役第二阶段是海上封锁(1954 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0日),核心任务是争夺制海权。5月15日,我陆军部队顺利占领了一江山岛以北的头门山列岛, 惊恐万分的大陈地区国民党残敌, 一方面积极加强地面防御和海上巡逻, 一方面利用夜间进至凉帽屿、五棚屿和大、小茶花,不断对我头门山、高岛进行炮击。为了打击活动在大陈岛一带海域的敌舰, 封锁盘踞在一江山岛之敌, 前线指挥部依照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 决心以空军为主,协同海军鱼雷快艇、海岸炮兵,集中轰击大陈港内或出巡的敌舰, 并同时对大陈岛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实施轰此图来源于陆军第20 集团军司令部。调绘于 1955年1月20日,队标队号以当时规定为准。战机突击军舰出击击。我空军部队针对敌舰白天在外海流窜、夜间和大风天气靠近大陈港的特点,克服不良天气影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果断出击,共组织出动各型战机297 架次,击毁击伤敌舰5 艘,沉重打击了大陈地区之敌, 胜利完成了从海上围困、孤立据守一江山岛之敌的任务, 为后续渡海登岛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登岛作战
战役第三阶段是登岛作战(1955年1月18日8时0分至17时23分),核心任务是全歼岛内守敌。18日5时到9 时, 各攻击分队先后到达头门山、蒋儿岙集结,各舰(船)轮番补充弹药、物资、器材。18日8时0分,空军首先出击, 以4个轰炸机大队和3个强击机大队对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实施了历时10分钟的第一次空中火力准备,投弹120余吨。9时起,我炮兵群200 多门火炮以7 次间隔射击和5 次火力急袭, 向一江山岛倾泻了 12000多发炮弹。12时, 海岸炮兵开始对北一江山各登陆点实施破坏射击。12时15分至13时20分,搭载着陆军第20军60师178团、180团 3700人的海军第5舰队(现东海舰队登陆舰5支队)138艘登陆舰(艇),在第6舰队(现东海舰队驱逐舰6支队) 30多艘护卫舰(艇),以及歼击航空兵 51架战斗机的护航下, 先后由头门山、蒋儿岙起航,以防空队形,浩浩荡荡向一江山岛航渡。13时40分至14时, 轰炸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各3个大队对一江山岛实施第二轮空中火力准备, 炮兵群对各登陆点预定目标实施压制射击。顷刻间,山色转为焦黑,弹穴密如蜂窝,全岛烟雾弥漫。14 时29 分3 秒,178团5连在乐清礁登陆,至14时37分,我一线分队全部成功登陆并按预定目标打开突破口。15时0分,由60师政委张浪、参谋长王坤和作训科长杨石毅组成的前进指挥所,前出至激战中的一江山岛。15时5分,178团7连占领了敌核心阵地203高地, 守敌最高指挥官王生明在指挥所掩体内拒不投降, 被当场击毙。17点23分, 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结束,我军以伤亡1286人(亡393人、伤893人)的代价,换取歼敌1086人(毙519人、俘567人,另有1人在开战前去大陈岛买菜滞留而漏网)的辉煌战果,出色地完成了登岛作战任务。
国民党集团为展示一江山岛守军的“壮举”,编造了一个“一江山岛守军英勇献身”的故事,谎称王生明坚守到20日下午4时,最后高呼着“蒋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拉响手榴弹自杀身亡,及时召开了盛大的“一江山岛成仁烈士追悼大会”。1956年蒋介石还组织“一江山烈士周年纪念大会”, 并追晋王生明为陆军少将军衔。